苹果最成功的不仅仅在于产品的创新性和软件的前瞻性,更曾有人评论,内部的品控才是苹果的制胜法宝,如何建立强大的硬件设计生产体系?
且来看苹果前员工Bill Banta在表的署名文章,威锋网进行了全文翻译,虎嗅节选如下:
对多数创业团队来说,要生产外观漂亮、功能完备的硬件慢慢的变难,不仅是因为资金要求慢慢的升高,还因为硬件生产经验的匮乏。我在苹果的工作经验让我了解到一些有关硬件设计和生产的重要内容,倘若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能从中吸取经验,便有机会更加顺畅地将有新意的产品推向市场,少犯错误。
我在这行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确会亲自去一趟中国,选定生产合作伙伴,但之后就再也没去过工厂。这类企业最终发布产品时无一例外会遭遇很多问题。到工厂当地考验查证,与一线管理者沟通一下,你将对生产流程和生产合作伙伴有更深地了解。从生产现场了解到的细枝末节的信息,今后也有可能帮助你修改产品设计,使之更适于生产。甚至为你提供一些线索,找到工厂管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3D 打印公司和快速原型制作企业已经在美国各地兴起。一分钱一分货,所以很多人都不会在这方面精打细算。正确的做法是在原型阶段不断修改产品,通过这一种方式,在真正要花钱购买量产设备时,只需要一次性投入即可。塑料部件的量产磨具可能会高达 5 万美元,所以如果进入量产阶段才发现有什么零部件配合得不好,不仅会让公司陷入困境,甚至会濒临绝境。
就近生产原型产品的好处在于,工程团队可以加快产品调整速度。3D 打印的原型产品只需要几天就可以送货上门,其他方法则需要等上 4 至 6 个星期。加快周转速度能缩短整个开发周期,以此来降低开发费用。开发速度加快后,产品的面市时间也将快于竞争对手!
需要对供应链的成本做出测算。如果你在中国生产产品,就需要仔细考虑很多问题,例如在哪里包装?关税成本是多少?产品出现缺陷会产生何种影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每项因素都会影响成本,如果积少成多,很多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会发现,在中国生产根本就不划算。
如今,在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就能够找到足够的生产人才和产能。那里还可以受益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节省关税成本,同时降低物流成本,人力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一旦你的产品正式对外发布,绝对不可以就此高枕无忧,坐等市场反应。相反,还要不断监控供应链。苹果之所以在全球各地安排了数千位供应链专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主动监控供应链数据,并与供应链各个节点的负责人保持顺畅的沟通,就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多数问题。
追踪数据时,经验不足的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经常埋头于海量数据,追踪每一秒的动态。苹果的团队不会使用这种方法。只需要找出关键数据点,然后每天或每周追踪即可。应该花些时间预先设计报告工具,方便你和你的团队迅速了解问题所在。例如,我的团队只需通过 6 张电子表格便可了解 22 座工厂逾 10 亿美元的年度采购情况。
我碰到的多数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都没意识到超量库存对小企业的危害,还可以在瞬间摧毁整个公司。库存管理的原理很简单:永远别让库存超出明确的绝对需求量。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生产开始前,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库存周转和库存天数。如果库存超出预订水平,就要暂停整个供应链。
如果卖不出去,也就没有钱来支持更多产量,从而陷入尴尬的境地。不过,与之相比,大幅消减记存则更令人痛苦。如果你还有异议,那就回想一下黑莓在2011年末减记的 4.85 亿美元库存。
还有一件事情:如果有哪个工程师说“这根本不可能”,那就立刻炒掉他。在渴望创新的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中,不能容忍这种消极态度的存在。这种心态会传染,从而极大地损害创新士气。敢于迎接挑战的人,可以为硬件团队带来创新动力。其他人只会成为负担,阻碍任务的完成。